https://mp.weixin.qq.com/s/SVvYQY0SI2Yf2Q4YOcMWww
原創(chuàng) 中動協(xié)救護委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
六、康復飼養(yǎng)
配合康復治療,制訂科學合理的飼養(yǎng)方案。首先要充分了解所救護鳥類的食性,根據(jù)鳥類食性調制飼料配方。一般來說,大多數(shù)救護鳥類開始都不主動采食,應給予葡萄糖補充,直至能主動進食。開始進食時,首先少量投給,然后逐步加量。定時、定點、定量投喂飼料。長期供應足量純凈的水,涉禽中有些鳥的飲水量很大,隨時都需要清潔的飲水。最好用高于地面、長流水的飲水器,這是最衛(wèi)生的供水系統(tǒng),成本也很低。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浮漂自動控制飲水,可長時間供給清潔衛(wèi)生水。
東方白鸛救護康復飼養(yǎng)
飼養(yǎng)康復期間,救護鳥類應投喂與其野外食性相似的食物。如雀形目鳥類食物主要為谷子、黍子、玉米、高粱、面包蟲、大麥蟲、葉菜、水果、商品飼料等,每天飼喂2次,飼料量以每次恰好食完為宜。以植物性飼料為主的鳥類,食物均勻投放在食槽中即可。涉禽鳥類在野外的生存環(huán)境主要為近海岸沼澤、池塘、水田或河中的沙灘等處,它們成群涉水在淤泥中尋找食物,主食蠕蟲、蝸牛、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或草籽等。飼養(yǎng)康復期間,應提供淺水池(最深處為10cm)、沙地、蒿草等,為它們創(chuàng)造舒適安靜的環(huán)境。日常飼料以動物性飼料為主,包含小蟹蝦、熟魚肉末、熟牛肉末、面包蟲、小雞顆粒料和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食物應投放在裝有水并且底部放置泥土或沙的器皿中。其中,面包蟲投喂在沙地或淺水池中,讓它們慢慢地去尋找取食。猛禽可選擇雛雞、小鼠、大鼠、鵪鶉和魚。對于采食無脊椎動物的猛禽,可從當?shù)厥袌鲑徺I面包蟲、大麥蟲和蟋蟀等。食物盡可能多樣化。除非猛禽虛弱至不能進食,否則盡可能飼喂整只獵物。喂食量可參考如下:體重100~200g,每天飼喂量為體重的20%~25%;體重200~ 800g,每天飼喂量為體重的15%;體重800~1200g,每天飼喂量為體重的10%;體重大于1200g,每天飼喂量為體重的6%~8%。但實際操作時對猛禽定期稱重,滿足其熱量需求。
雀形目鳥類飼料
投喂飼料時,盛放飼料漏斗式的容器應放在高處,這樣既可以減少昆蟲接近的可能性,也容易清掃掉出的飼料。喂料器要避免淋雨,為進一步減少水浸濕飼料,喂料器應遠離水源1m以上。飼喂量不要太大,最好是能確保鳥剛好吃完,這樣每天可以飼喂新飼料,減少飼料的浪費和避免其變質。同時要注意飼料的消耗量,如果消耗量減少,則說明鳥的食欲減退或生病。有些涉禽一般會在溫暖的冬天或初春,停止飲食一天或幾天來消耗自身貯存的脂肪,如鶴形目鳥類。通常饑餓、消瘦、貧血、脫水等虛弱的猛禽不能消化固體食物,應為其準備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嬰兒食品、肉泥等,直到它們能夠食用常規(guī)食物。
飼養(yǎng)康復期間,每天要做好籠舍的清潔衛(wèi)生工作,定期進行消毒,每周1次使用百毒殺或84消毒劑輪換進行噴灑消毒?;\內如果墊沙,需要每隔1~2周進行更換。
七、野外放歸
康復后,將所救護的野生動物重新放歸到它生活的自然生境前,必須進行野外生存能力評估。評估內容主要包括運動能力、采(捕)食能力及躲避敵害能力,只有三項內容的評估結果均為優(yōu)的鳥才能放歸自然。放歸前進行檢疫,檢疫合格后才能放歸。唯一特殊情況無須檢疫便可直接放飛的,是清楚其來源地的野生鳥類,而且它只是一時受驚或短時間被囚困。
到東方白鸛救護地放歸
白鶴放歸
東方白鸛放歸
經(jīng)過救護治療、康復飼養(yǎng)、野化訓練恢復野外生存能力的動物進行放歸自然,對于長期在本地生活的動物可以是康復后及時選擇適宜的地點放歸自然,對于遷徙的動物必須在動物的遷徙季節(jié)選擇適宜的地點放歸自然。只有在本地棲息的物種才能在本地放歸自然,非本地物種不能直接放歸自然,應到棲息地放歸自然。放歸的地點必須適合動物生存,有足夠的食物和隱蔽所,盡量避免同一地點多次放歸。放歸自然的動物必須是檢疫期滿的鳥類。
受傷的鳥類,由于傷情的影響及受到驚嚇,在救治過程中攝食方式及食物的改變,生活環(huán)境聲、光、溫度等的變化,可能使其暫時性喪失野外生存能力,為更好地幫助所救治康復的鳥類重新回到野外生存,必須做好康復動物的野外馴化工作,放歸前應進行野化訓練。訓練內容主要包括尋找水源和食物、躲避天敵、尋找合適的棲身點等。野化訓練成功后,鳥類具有獨自野外生存能力即可放歸。
放歸前期要對動物進行全面的體檢(頭、眼、喙、口腔、耳道、頸部、胸部等)和進行標識。采取軟放歸方式可以提高鳥類放歸后的成活率,即在一段時間內多次將動物帶到放歸地點進行放歸,降低動物對人工資源的依賴。放歸時依據(jù)康復動物的習性選擇適合的裝運器具,盡量避免對動物的傷害。存放裝有動物的器具處,盡量減少外界干擾,運輸中盡量減少顛簸,最好平緩行駛。放歸自然時,器具出口要有合理的朝向。
八、 放歸監(jiān)測
放歸經(jīng)救治康復的鳥類,絕不可以把鳥拋到空中,因為這樣鳥可能無法及時應變而墜地受傷。應把鳥放在手掌上或干燥的地面,讓其自行飛走。對涉禽來說,將它放在地面上讓它自行飛走是正確的。釋放雨燕時,應持著它的跗趾,舉高迎風放飛。在島嶼和海峽上,若風力很大,不要在大風處放鳥,不然有可能將鳥吹到大海上。對精疲力竭的候鳥來說,上述這點尤其要注意。如果是海鳥,那么正好相反,應將它們在海里釋放,而不能在內陸放飛,即使釋放位置離海只有幾十米遠也可能會發(fā)生意外。若同時救護成鳥和幼鳥,或者配偶對(如雀科鳥類),或者家族群(如銀喉長尾山雀),應一起釋放。釋放成鳥和幼鳥時,還應該把它們帶回原地點釋放,因為附近可能還有其他幼鳥。
在黃昏時刻放歸鳥類時,對夜間活動的鳥類來說,最好保留過夜。對白天活動的鳥,即使天已很黑了,也可以在野外釋放,但必須給鳥一個適應黑暗的時間,如放在灌叢或籬笆上。如果確信沒有捕食性動物危害,也可以放在地上。
雨燕體尺測量
雨燕環(huán)志記錄
東方白鸛佩戴GPS衛(wèi)星跟蹤器
對放歸的鳥類個體,應進行體重體尺測量、佩戴環(huán)志、佩戴編碼旗標或色環(huán)等野外身份識別標記,以利于進一步監(jiān)測救護鳥類個體的存活率等信息。中大型鳥類可選擇佩戴GPS衛(wèi)星跟蹤器,以便實時監(jiān)測放歸后的效果,研究鳥類活動規(guī)律和遷徙路線,監(jiān)測疫源疫病,GPS衛(wèi)星跟蹤器重量應低于放歸鳥類體重的3%,保證不影響其飛行活動。小型鳥類體重過小,佩戴GPS衛(wèi)星跟蹤器對其飛行有影響,則應選擇更加輕便的鳥類環(huán)志進行標識。鳥類放歸監(jiān)測最好的辦法是佩戴GPS衛(wèi)星跟蹤器,但成本較高。簡單的辦法是進行標記,最好是顯眼的標記。放歸監(jiān)測重點是放歸自然康復鳥類的野外生存能力以及融入野生種群的狀況、參與野外繁育情況,對于不能適應野外生存的,應實施再次救護。
九、鳥類救護注意事項
鳥類救護時,千萬不可損害或意外拔掉其羽毛,因為鳥類不僅依靠羽毛維持體溫,而且在陰雨天也是依靠羽毛進行防水。因此,要防止人手上的汗液或濕氣留在羽毛上,如果汗液留在羽毛上,就會讓新生的羽毛受到損害并出現(xiàn)壓力線,就有可能除去鳥類羽毛上的天然粉末或油分,破壞羽毛的疏水性。捕捉鳥類時,行動不可過大,把握合適的力度,更不可擠壓鳥類腹部。因為鳥類沒有橫膈膜,擠壓腹部有礙鳥類呼吸。鳥類的呼吸、體溫、血壓會在被捉住時顯著上升,捕捉會給鳥類形成一定的生理壓力,因此處理和救護鳥類的時間盡量短暫。
(一)幼鳥救護
戴勝幼鳥
北紅尾鴝幼鳥
我們經(jīng)常遇到幼鳥需要救護,第一種可能是因為狂風暴雨等惡劣天氣,幼鳥意外跌落;第二種可能是幼鳥學習飛翔時不慎跌落;第三種可能是遇到其他動物攻擊威脅,或巢中發(fā)生推搡和擁擠,力氣小的幼鳥被擠出巢外。救護掉落幼鳥,觀察如果沒有明顯外傷,且不在馬路中間,建議不要干預,直接離開。因為對于常見的落巢幼鳥,往往成鳥就在附近,等人走遠后會來尋覓。如果是在馬路中間或周圍有流浪貓等明顯威脅,可將其放回附近樹枝上。如果發(fā)生受傷、受困、虛弱、失去親鳥等確實需要救助時,盡量選擇小而有蓋子的紙箱,柔軟避光,紙箱側面打孔透氣,減少幼鳥的應激反應。不要采用鳥籠,鳥籠對受傷或有應激反應的幼鳥容易造成二次傷害。紙箱里面鋪上柔軟的材料,如毛巾、棉花等,并給幼鳥準備一個站立樹枝,方便幼鳥站立。將受傷的幼鳥帶回救護站后,應進行全面體檢,及時治療,按其生長發(fā)育需要,配制幼鳥飼料。幼鳥正值羽毛和身體發(fā)育的重要時期,各部位尚未發(fā)育健全,還不能調節(jié)體溫,因此需要提供保暖措施,其生活環(huán)境溫度不宜低于35℃。飼養(yǎng)幼鳥的巢室要保持清潔衛(wèi)生,每天及時進行清洗,保持干燥。水鳥幼鳥救護飼養(yǎng)時,應根據(jù)水鳥的種類、習性特點來布置籠舍環(huán)境,使之盡量接近自然的環(huán)境布置。盡量投喂自然食物,保持其野生天性和身心健康,這樣有利于水鳥幼鳥的恢復和重返自然。
有些幼鳥具有攻擊性或患有疾病,捕捉時避免麻痹大意,要穿戴專業(yè)救護服裝、手套,必要時穿戴防護服、護目鏡和鞋套。幼鳥大部分還處于發(fā)育階段,骨質較軟,易造成骨折,羽毛也易破損。部分具有飛翔能力的水鳥幼鳥可以用網(wǎng)眼大小合適、材質柔軟的軟網(wǎng)或布捕捉,最好能一下把鳥罩住,以減少對幼鳥的傷害。
幼鳥救治時常見疾病有嗉囊炎腹瀉、嘴尖皮膚流血、跌撞碰傷、蚊蟲叮咬等。
嗉囊炎腹瀉的癥狀是拉稀,精神差,無食欲,鳴叫弱,羽毛蓬松,身體無力,部分會出現(xiàn)口部有異味傳出,觸摸嗉囊則內有硬物,或者食物超過24小時仍然不能消化。治療方法是先停止喂食,若嗉囊內還積存食物,就小心使用長嘴針筒,往嗉囊內灌少量生理鹽水,并輕輕按摩嗉囊,讓食物變軟,再用針筒將嗉囊內積存食物抽出。待幼鳥精神轉佳,鳴叫恢復正常,精神活潑,可嘗試喂較稀的流質。檢查消化情況和糞便情況,若已經(jīng)正常,那么可以逐步恢復流質喂食。
嘴尖皮膚流血時,治療方法是把幼鳥取出,檢查傷口傷勢。若是少量流血,可簡單止血即可,一般2~3天就能完全康復。皮膚受傷的,例如眼部附近等比較重要的地方,就要特別注意防治發(fā)炎問題。
幼鳥學飛或者頑皮,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跌撞碰而造成碰傷的情況,檢查方法是先把幼鳥扶起,小心輕柔地檢查受力的地方有否骨折、扭傷。若出現(xiàn)骨折扭傷的,按一般外傷處理方法處理骨折和扭傷。若幼鳥反應遲鈍,但沒有明顯外傷的,可能是撞暈了,應該把幼鳥放回住處,做好保溫,讓幼鳥休息一段時間再觀察。
防止幼鳥被蚊蟲叮咬的辦法,就是適當涂少量氯霉素眼膏在叮咬處。若叮咬在眼部的,要仔細留意發(fā)炎情況,在傷口處涂氯霉素眼膏時,分量盡量要少。
(二)注意事項
金雕、禿鷲、鸮類等猛禽救護捕捉時,一定要戴好防咬手套,防止鳥喙叼人、爪子抓人。鶚可能用翅膀扇打。鷲類脖子較長,保定時小心其突然伸長脖子咬到保定者的下巴、臉和眼睛等部位。保定猛禽時,必須佩戴合適的防咬手套。捕捉、放入鳥舍以及野外放歸時也都必須佩戴。這些手套應足夠結實且薄厚適中,使把持者能夠感覺到接觸動物的部位。所選擇手套的尺寸和類型要根據(jù)猛禽的種類和體型而定,如薄皮手套適用于縱紋腹小鸮等小型猛禽;長袖厚牛皮手套適用于鵟、鷲等大型猛禽。保定時,猛禽的嘴和爪應遠離把持者和其他人員的面部。把持者要對猛禽、自己、檢查者及附近其他人員的安全全權負責。
鷺類、鶴類、鸛類等鳥類最危險的是喙,要時刻防范。長脖嘴尖的鷺科鳥類,攻擊時動作更是快速有力,且極容易直擊人的眼部,人根本來不及避閃。所以救護這些鳥類時,首先,要做出避讓,進行探視,留出足夠的安全距離,不走近到可以讓鷺鳥伸長脖子后用嘴可以攻擊到的距離。假如因為鷺鳥脖子緊縮著無法判斷這個安全距離,則盡可能遠離,選用其他工具幫助達到接觸目的。其次,在抱起、保定等救護環(huán)節(jié),選擇不與鷺鳥面對面的角度,固定住鷺的喙、翅膀和腿部,以免受傷和傷到救護者。最后,抱起時,選擇橫抱,讓鷺鳥的頭部和嘴部(相對救護人的身體)朝后、朝下,不對著人臉。救護鸛類鳥類時,需要兩個人一起來保定,其中一人將鳥的軀體靠在自己身上,一只手抓住鳥的身體和翅膀,另一只手抓住鳥的腿。抓握腿時,只能抓關節(jié)上部,且要把手指放在兩個肘關節(jié)之間。另一個人可作輔助,抓住上頸部,固定住鳥頭,注意不要蓋住鼻孔。
因鸻鷸類喜歡行走在海灘上、淺水中,捕撈海鮮水產,因此在鸻鷸類救護籠舍的布置上,要盡可能接近其原來的生存環(huán)境。鷸類的身體結構,大都符合典型涉禽的“三長”特征——嘴長、頸長、腿長,能夠在海灘和淺水區(qū)域自如行走,低頭覓食。典型且常見的鷸類,如紅腳鷸、青腳鷸、斑尾塍鷸,它們外形大體相似,可以將嘴插入軟泥,探測下面的情況,捕捉藏在泥沙下一定深度范圍內的無脊椎動物,但嘴的長短各不相同,在淺水及灘涂覓食時嘴部可觸及的深度也相應有所差異,因此籠舍應針對不同的鷸類救護來鋪設不同深淺的食物。鸻類從身形上看仿佛和典型的涉禽有所脫節(jié),“三長”特征并不明顯,甚至有的指標還相對較短。在海灘上,它們經(jīng)常好似老鼠一般哧溜亂竄,猛然快跑一陣,然后急剎車停下,過一會兒又飛奔起來。鸻類通常沒有長嘴,靠嘴啄食的深度十分有限。不過它們天生一對大眼,有超級好的視力,視野也非常開闊,站立時,周圍海灘表面的任何微小動靜都盡收眼底。一旦發(fā)現(xiàn)在泥沙表面和淺水洼中爬動的小螃蟹、昆蟲、沙蠶、小魚等,只要符合能吞下這個標準,鸻類便快速沖過去將其捉住吃掉,隨后繼續(xù)靜立觀察,重復著前面的過程。因此關于鸻類的救護籠舍設置應盡量開闊,減少遮蔽物,保證視野開闊,可捕捉到環(huán)境中的一舉一動。
因雁鴨類為大中型游禽,不同物種間體型差異很大,大者如大天鵝,體長可達150cm,小者如棉鳧,體長僅30cm,因此在救護時應根據(jù)具體物種大小選擇與之相適應規(guī)格的運輸箱。雁鴨類多數(shù)頸長頭大,部分種類具有冠羽,喙多扁平,先端具有嘴甲,在實施救護時應控制好其頸部和頭部,防止被其啄傷。雁鴨類在各種水域中均可生存,善于游泳,部分種類精于潛水,長尾鴨能潛入水下達60m之深,因此受到救護的雁鴨類飼養(yǎng)籠舍應配備水池,供其游泳捕食,保持身體活力。
因大鴇生性膽怯,極易發(fā)生拒食、碰撞籠舍、碰撞墻壁等應激行為,因此在大鴇救護過程中要事先做好救治準備,如需手術應快速操作,以免發(fā)生應激死亡。大鴇進食困難,由于其性子膽怯,在人工環(huán)境下極難自主進食,因此在籠舍設置方面應增設面積較大的遮蔽物,阻斷大鴇與人的直接接觸。如果大鴇所受傷害非致命傷,則救護時應快速對傷口進行消毒止血,之后立即釋放于籠舍,減少人為干擾。
如果鳥只是疲勞、受碰撞而發(fā)呆或有些輕微的損傷,可以馬上在野外釋放。如果救護人員身邊有合適的飼養(yǎng)設施,也可以將鳥保留一段時間。出于這種目的的籠舍應放置在室外有遮蔽物的角落,大小不要超過1m3,只要一面有網(wǎng)即可,其他墻面可以用方便的材料。籠舍底部最好抬高一些,并糊上水泥以防老鼠進入。籠舍內放置存水的淺碗、棲木、食盤等物。
如果鳥受油污侵害嚴重,使這些鳥恢復到正常和健康的狀態(tài)是一件艱巨的工作,而且往往需要花費數(shù)周的時間。如果只是輕微的油污,救護人員用適宜的方法進行處理后是有可能救活的。若受污染極為嚴重,應交給獸醫(yī)處理,或者以人道方式終止其生命。
編著: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野生動物救護專業(yè)委員會
廣東省野生動物監(jiān)測救護中心
湖北省野生動物救護研究開發(fā)中心
封面圖片:汪志茹
版權聲明: 1.依據(jù)《服務條款》,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wǎng)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wǎng)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wǎng)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