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獺:別名滑獺_咸水獺_短毛獺_印度水獺,為食肉目、鼬科、江獺屬哺乳動物,原產于亞洲東南部,中國(云南、廣東等地)、孟加拉、不丹、文萊、柬埔寨、印度、印尼、伊拉克、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野生于江河沿岸、海邊巖洞。1826年命名。隨魚群的多寡而遷移,魚類缺乏時,則轉移到魚、蟹豐富的地區(qū)。夏季到較遠的深海,冬季回到近岸淺海區(qū)。2015年IUC列為易危,我國2級保護野生動。
與水獺形態(tài)相似,但體型稍大,重可達十多公斤。性情兇猛,獺群活動的地方,若遇難獺發(fā)出呼叫聲,群獺即聞聲而到,尤其幼獺的哀叫,更能招來群獺。以魚和蟹為主食,兼捕水禽如野鴨、海鷗和鶴類。群獺圍獵海魚時,鼻孔發(fā)出“咕-咕”的響聲。
江獺形態(tài)特征
體長60-80cm,頭大,耳短小而圓。尾長約為體長一半,尾形甚扁闊。四肢粗短,趾間全蹼,爪小。江獺體背毛顏色較深,為淺黑褐色。腹部毛色較淺,暗褐色,但背面與腹面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耳朵邊緣灰白色,其余與體色相同。兩頰、頸側和頦喉部針毛白色或灰白色,絨毛淺灰褐色。四肢毛色稍顯棕黃色調。
江獺生活習性
以晚間活動為主,黃昏出動,清晨后找地方藏身。但在天氣驟變時,日間也有成群出沒,表現(xiàn)不安,并發(fā)出尖長的呼叫聲。通常沒有固定住所,巢穴沒有草木等雜物作鋪墊。有一定的活動地域,巡回活動時間視活動范圍的大小而不同,4、5天以至半月往返一次。有些則較長期留在離海岸較遠的孤島上。喜集群活動,常幾頭甚至十多頭一起活動。
江獺飼養(yǎng)方法
天氣溫暖或風平浪靜,在水中活動的時間較長,少到岸邊棲息。天氣寒冷,風浪大時則在岸邊捕食小魚、蟹和水禽。有在沙灘上“掛爪”的習性,爪痕深淺不一,但并沒有在沙中埋藏糞便的習慣。經?;顒拥牡胤?,海灘上必有獺打滾留下的痕跡,也有進出淡水坑“洗澡”的足印。人們認為這是獺捕魚飽食后到岸上休息前的習慣。其目的是沖去身上的咸水,使皮毛干爽。人工飼養(yǎng)下能活20年。
江獺繁殖方式
幼仔3年達到性成熟。季節(jié)性繁殖。8-9月交配,10-2月生產,食物充足時全年都能繁殖。妊娠期60-63天。每胎生產1-5只。
原文鏈接:https://sbike.cn/b/jiangta/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