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候鳥遷徙,離不開科技手段的應用。近年來,借助衛(wèi)星追蹤設備,科研人員了解了很多候鳥遷徙過程中的信息。
目前國內開展的候鳥遷徙衛(wèi)星追蹤研究所采用的設備,都是國內企業(yè)自主研發(fā)的。走進候鳥衛(wèi)星追蹤設備的研發(fā)車間,這里展示了最先進的候鳥追蹤設備和最新的應用技術。
在長沙市湘江新區(qū)的一家科技企業(yè),通過十年科研攻關和數據累積,自主研發(fā)了幾代候鳥追蹤器,采集了超過7200多萬條各類候鳥的有效定位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挖掘分析,我們更清晰直觀地了解到候鳥遷飛的具體線路和生物特性。以洞庭湖為例,洞庭湖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在洞庭湖冬候鳥中,近90%都是雁鴨類候鳥。
每一種顏色代表一種候鳥遷飛的路線,共記錄了小白額雁、豆雁、灰雁等8種候鳥。到了3月底,它們從洞庭湖啟程一直往北,從中、東、西三個方向進發(fā)。白額雁飛得最快,經過6000多公里的飛行,直接抵達目的地西伯利亞。到了5月中下旬,其他候鳥陸續(xù)飛抵西伯利亞苔原區(qū)繁殖后代。到了金秋時節(jié),它們又紛紛南下,最終相聚洞庭湖,來度過越冬生活。
畫面中綠色圓圈是電子圍欄。比如說,這里是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白額雁飛抵和離開都能第一時間知曉,方便科研和護鳥活動的開展;再比如,如果這個圈是機場的話,有鳥類進入可以發(fā)出鳥撞預警,保障航空安全。目前這項技術追蹤了300多個物種,2萬多個個體,連續(xù)6年服務于我國南極科考,也首次在無信號區(qū)記錄企鵝遷徙距離。這些突破都是我國科技人員十年磨一劍勇攀科技高峰的堅守。
這些數據來源于一代一代的候鳥追蹤設備,這些設備可以給候鳥戴在身上。十年前,第一代追蹤器問世,部分替代進口,實現從無到有。第二代,采用北斗定位系統(tǒng),確保了相對敏感地理環(huán)境數據的信息安全。而現在,追蹤器的型號多達50多種,最輕的僅僅1.8克,還不到1元硬幣重量的三分之一,而且這些全部實現自主知識產權。
追蹤器的佩戴主要是背負式、腿環(huán)式、頸環(huán)式。這些追蹤器都是靠太陽能供電,為了省電,通常是1小時一記錄。同時,它還可以做到實時定位,可以看到某一只鳥此時此刻在哪個位置。
大數據盤點候鳥遷飛之“最”
通過大數據分析,我們不僅看到了候鳥具體的遷徙線路,同時在數據挖掘的過程中,也對候鳥遷徙的規(guī)律有了更多的了解。什么鳥類連續(xù)飛行的時間最長?遷徙路線最遠的又是哪一種鳥?
,時長01:29
大數據三維立體圖顯示的密密麻麻的五彩線路,每一條線都代表一只候鳥的飛行軌跡以及飛行高度。
其中,記錄到連續(xù)飛行最長的鳥類是斑尾塍鷸。它們能一口氣飛行11天,從北半球的美國阿拉斯加穿越太平洋直達南半球的新西蘭,中途不停歇,連續(xù)飛行距離長達11000多公里,被稱為“鳥中馬拉松冠軍”。
大數據記錄到遷徙路線最遠的要數大杜鵑,從非洲南部沿印度洋海岸線一直飛到我國東北繁殖后代,然后再回到非洲南部度冬,一年遷徙距離超過3萬公里。
最快的是短跑冠軍紅嘴鷗,在南海借助氣流的時候,它的時速能夠超過230公里,跟我們普通高鐵250公里的時速差不多。
追蹤技術設備的迭代升級也讓更多候鳥的遷徙路線被揭秘。環(huán)頸鸻是一種體重僅為50克的小型候鳥,隨著技術設備的更新,最輕的衛(wèi)星追蹤器做到僅1.8克,第一次佩戴在環(huán)頸鸻身上來進行追蹤。
通過數據反饋,環(huán)頸鸻通常于11月開始南遷,抵達菲律賓越冬,第二年3月到達渤海灣,進行繁衍生息。這也是全球首次通過大數據分析的方式得出環(huán)頸鸻的飛行路線。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