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yndaily.yunnan.cn/content/202508/09/content_274337.html
筑牢長江上游生態(tài)安全屏障的歷史智慧與實踐探索
——以清代云南布衣學者孫髯翁《金沙江行》《擬盤龍江水利圖說》為例
江燕
作為長江的上游,金沙江不僅擁有豐富的水資源,更是中國西南邊疆重要的生態(tài)安全屏障和農(nóng)業(yè)種植、木材轉運、滇銅京運的便捷之途。長江素以天塹著稱,若無盲風怪雨,則一葦可航天下之險,“獨金沙一江,亙古不通舟楫焉。”
清初,國勢強盛,數(shù)議開鑿金江,以達四利:“欲息東西兩路之肩,拊滇云百蠻之背,通諸夷梯航之道,會三省聯(lián)絡之防?!鼻r期繪制的《金沙江全圖》,采用中國古代地圖傳統(tǒng)的山水畫畫法加地形地物形象畫法,詳細地繪制了金沙江兩岸各府州縣的地理位置和屬地,以及運銅各口岸、陸路、水路、纖道、銅廠等分布位置。所繪區(qū)域:云南與四川分界線——金沙江段,即西起云南省東川府境內湯丹廠,東達四川省敘州府之新開灘,全長約650公里。這部“金沙江疏治工程圖”,堪稱中國歷代江河治理圖之最,為研究金沙江航道工程史的珍貴畫卷。它不僅是中國官繪古地圖、山水畫地圖的代表作,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藝術、史料性具存的古代地圖,實為研究金沙江航道工程史的珍貴畫卷。2006年6月3日該圖出現(xiàn)在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最終以280萬元落槌,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成為鎮(zhèn)館之寶。
金沙江水利航運的開鑿,從《金沙江全圖》中展示了國家層面主導、邊疆大吏屢疏請議、沿途地方民夷合力,共同開鑿疏通大環(huán)境外,作為金沙江上游所經(jīng)府縣最多、影響最大的云南,在清雍正、乾隆間,也是開辟金沙江、興修水利工程的重要轉折點。孫髯翁,大觀樓長聯(lián)作者,他不僅以詩文見長,更是一位因昆明城水患頻發(fā),民受其苦,而較早提出“引金濟滇”設想的學者。他曾溯流而上考察金沙江,賦詩《金沙江行》,記述清代駐滇各任官吏開鑿金沙江之功績。又著《擬盤龍江水利圖說》一書,對疏通省城昆明六河水利工程,根治水患諸問題,提出真知灼見。
孫髯(1685~1774),昆明人,字髯翁,號頤庵,晚年自號蛟臺老人。自幼喜習詩文,博學多識,以“傲然不群”聞名滇中,自號萬樹梅花一布衣。當時師笵仰慕孫髯翁,生前曾兩次拜訪,詩情交好。本文擬就孫髯翁的一首詩《金沙江行》、一部書《擬盤龍江水利圖說》,重述明清開發(fā)金沙江的重要戰(zhàn)略需求和艱難困險。
金沙江行
孫髯翁
乾隆天子神禹王,卑躬菲食垂衣裳。
川澤溝洫無壅塞,金沙首議開南荒。
誰其議者西林相,偉略奇才天下望。
乘槎有客到銀河,解纜何難穿翠嶂。
帝曰輔臣慎為之,務使江流永無恙。
上公銜命出三臺,大開制府諮群材。
韓侯鼓舟銳而往,三月果至西川回。
按圖索形如指掌,高者過山低過顙。
西出犂牛東馬湖,孫視瞿塘兒漢廣。
碧煙夾岸樹連蜷,赤日逐波金洸瀁。
虎豹磨牙伺客過,黿鼉吹浪窺人往。
天險常湮草莽間,月明空抱揚舲想。
安奢構釁滇道絕,曾少偏師扼其吭。
當時蚤從參議議,豈使長蛇吞巨象。
國家車書大一統(tǒng),王道平平路蕩蕩。
形勢從來須按引,治水尤先于則壤。
那有土酋復梗化,況是梁山敢崛強。
誓將金鎖鎖支祁,不用丹書驅魍魑。
上公奏帝帝曰俞,敕宋陳韓諸臣俱。
遍集篙師供指畫,不惜國帑勤諏咨。
廣寧少保董厥事,輪蹄雜遝江之隅。
開江定議庚申始,盤古操鎚渾沌啟。
八十三潭潭水清,億千萬年老蛟徙。
茍求其故功易奏,行所無事平如砥。
萬事有成必有創(chuàng),庸人往往惑于是。
豈少旁撓中怯者,惟在精思獨斷耳。
山川開辟各有時,鬼神呵護焉能私。
滇銅蜀米互交易,我皇神圣天為之。
作者在詩中開篇將乾隆皇帝比喻為當代大禹,首議開鑿金沙江。接著盛贊云貴總督鄂爾泰治疆功績,尤其對云南水利建設,貢獻突出。接著又介紹云南巡撫張允隨通力協(xié)作,廣咨眾議;沿線官員,各領其命,各司其職。眾臣悉數(shù)次往返,或查勘,或試修,旋復旋停,開浚之功,可圈可點。強調疏通金沙江,天塹變通途,一方面可有效平息因交通阻隔造成的明末清初“奢安之亂”帶給川、滇、黔的紛亂戰(zhàn)火和歷史教訓。另一方面,盡早開辟山川,實現(xiàn)滇銅蜀米互相交易,可避免歷朝歷代邊夷土司以金沙江為憑險,造成頻繁動蕩割據(jù)分裂的局面,最終達到“國家車書大一統(tǒng),王道平平路蕩蕩”的盛世太平。
元朝在云南正式建立行省,省會昆明城初具規(guī)模,膏腴數(shù)十萬頃,皆藉滇池六河之水,以資灌溉。滇池方圓三百里,源廣末狹,有似倒流,故曰滇。漢武帝欲伐滇國,于長安西南,穿昆明池象之,以習水戰(zhàn)。但因地勢北高南低,河帶泥沙,若無閘壩、修浚諸法,水急則一瀉無存,水緩則沙停可慮。故歷史上滇池水患頻仍,雖經(jīng)云南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修建松花壩水閘,分盤龍江水入金汁河,但水患并未杜絕,元明間多次暴發(fā)大水。明弘治時,巡撫陳金自螺殼灘至青魚灘,修浚二十余里,通暢河流,定有大修、歲修之例。清初,昆明六河年久失修,泥沙石塊淤塞填河,稍遇大雨,上游河水無所宣泄,就泛濫成災,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江壞新城”。雍正八年(1730年),云貴總督鄂爾泰思江水為患,示令出力鑿之,“于是壅疏流暢,故十余年來,得以無虞者,皆鄂公之賜也”。
孫髯翁深感盤龍江水患對滇池地區(qū)造成的危害,思先賢修水利之功績,于是“窮歲月之跋涉”,對滇池正源盤龍江源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并“閑披《禹貢》《桑經(jīng)》《酈注》之書”,參閱有關歷史地理資料,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撰成《擬盤龍江水利圖說》(下簡稱《圖說》)一卷一冊,為滇池流域水利開發(fā)利用之重要文獻。該書指出滇池水患頻仍的原因,是由于江勢北高南下,每驟雨而水便發(fā),若遇積雨,立見沸騰,甚至水入人家,壞垣破壁。建議疏浚小東門以下約七里的江道,一律“深鑿三尺為則”,并“勒石五載一疏為例”。最后,孫髯翁提出治理盤龍江的五點建議,乃古人順水性,因其勢利導之意:
一“疏壅暢流”。孫髯翁認為“水壅因河淺,不暢流緣尾塞”。建議自小東門起,環(huán)明遠橋與城河會處,約六七里,大集民夫,各分村落,別里標號,負鋤荷箕,踴躍出力,深鑿三尺為則。對金、太、楊三河,則宜飭令開寬一丈,深四五尺,令可通舟,往來無礙。對完不成任務或不合規(guī)定者予以處分,并建立歲修制度,務令上下宣通,暢流無礙。
二“分勢防隘(溢)”。孫髯翁認為“坎水剛中而柔外,離火內柔而外剛,故火分則炎蔓而勢更烈,水分則柔減而剛亦衰。故河水惟中流為最急,兩岸上下較為緩焉”。建議在要害地段用分水勢之法,因地勢,或五里十里,或里許,或數(shù)武,開涵洞,造瀉水閘,上分河勢,下濟阡陌,使“環(huán)城一水,七脈分流”,可有效防止洪波爆發(fā),九十九泉齊涌奔流,瀉入滇池的難容之勢。
三“閉引水為害”。昔人曾開一臭水河,位于南關桂香橋外數(shù)武東岸,又號龍須河,即墮苴閘河。東注香海庵東寺塔,南回而北注,過通濟橋,又北過珠市橋,與城河會約里余。最初開河以為分江之計,孰不知江水與城池兩相觝敵,水盛時往往壅而溢岸,乾隆十三年(1748年)昆明大水,傾屋最多,不下數(shù)千戶,鄉(xiāng)人患之,以石閉其上流,而留其尾以瀉簷水,然滇池水盛時,逆流滿溢,其害依舊。孫髯翁建議堅決制止盲目堵壩蓄水,注意防止堤壩傾倒淤塞,挖通龍須河及蘭花溝等河道,使其遇積雨而不致釀成大患。
四“改一水鎖群流”。昆明六河,除海源河外,其余河皆西南注而入滇池。盤龍江一河居北,寶象在南,一北一南,中間不過一里,其余四河又攢集于內。龍江之尾,復東南而兜之如盤龍,“江強河弱,小不敵大,遇水大時,鎖而不泄,壅沒人稼,害至二十余里”。 孫髯翁建議查明昆明六河形勢,自西北方相其可開處,開寬江道,徹底根治盤龍江,使江水“既不鎖而復不壅,且有環(huán)城之勢”,盤龍江壅阻解除,其它河水壅阻亦隨之消減。
五“因時得所”。不因時,功可成而怨必多;不得所,河雖導而貽流弊。孫髯翁認為興工宜水涸,民力宜農(nóng)隙,導引宜得地。自“十一月至花朝,水涸之時也。十一月至花朝,農(nóng)隙之時也?!痹诖似陂g,興修水利,既不“傷農(nóng)”,又能提高功效。反映出孫氏關注民生、體察民情的博愛精神;尊重自然規(guī)律,因勢得所的科學觀,及慎思敏銳的行事風格。
該《圖說》對了解明清時期滇池流域水利設施,昆明古城池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也為今天研究長江上流金沙江流域,尤其是滇池建立排灌系統(tǒng),防旱排澇,進行綜合性開發(fā)利用,提供了借鑒參考。
(作者單位:云南省社會科學院)
版權聲明: 1.依據(jù)《服務條款》,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wǎng)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wǎng)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wǎng)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