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挪威北極地區(qū)網8月4日報道,北極地區(qū)的變暖速度幾乎是全球平均速度的四倍,然而其社區(qū)實際上并未得到任何有關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支持。耶魯大學碩士研究生哈桑·阿爾扎因在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指出,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將適應氣候變化重新定義為一項普遍需求,而非貧困人群的特權。此次大會必須開始縮小這一關乎公平性的差距。
2024 年 11 月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在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全球框架絕不能忽視北極地區(qū)
隨著2025年6月波恩氣候變化大會(第六十二屆附屬履行機構會議)(SB62)閉幕,有關落實適應方面全球目標以及完善損失與損害基金治理機制的討論日益熱烈。
即將在巴西貝倫舉行的COP30無疑將成為下一階段氣候談判的重要里程碑。然而,盡管各方理所當然地聚焦熱帶地區(qū)的脆弱社區(qū),卻仍將正面臨嚴峻影響的北極圈原住民群體排除在適應框架之外。這一忽視不僅有損全球氣候正義的完整性,還可能對地球上部分最為脆弱的生態(tài)系統以及極具韌性的文化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害。
北極基礎設施面臨風險
北極的大部分基礎設施皆建于永久凍土層之上,然而這一基礎正迅速崩解。據預測,到本世紀中葉,永久凍土區(qū)內約70%的住宅、道路、輸油管道、機場以及能源設施將因近地表凍土融化而面臨風險。居住于這些高風險區(qū)域的居民超過360萬人。
在俄羅斯,45%的北極碳氫化合物開采區(qū)域位于正在退化的永久凍土層上,威脅著能源安全和出口收入?,F實世界中的影響已經顯而易見:在圖克托亞克圖克(Tuktoyaktuk),機場跑道已經變形,在雅庫茨克(Yakutsk),重要的道路網絡因地面不穩(wěn)定而反復受損。
此類故障并非局部性問題,而是對整個北極地區(qū)經濟體的系統性威脅。未來三十年,僅穩(wěn)固或遷移現有基礎設施的成本就可能高達數百億美元。但目前尚無針對北極特殊需求的全球性適應資助機制,地方或國家政府只能自力更生。
永久凍土中的碳定時炸彈
除了基礎設施之外,永久凍土本身就是一個隨時可能引爆的碳炸彈。北極土壤蘊含約15000億噸有機碳,幾乎是當前大氣中碳含量的兩倍。隨著氣溫升高,凍土融化,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動會釋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而這些溫室氣體將在全球范圍內加劇氣候變化。突然的凍土解凍事件,例如熱喀斯特坍塌,會進一步加速此類氣體排放,并且從人類時間尺度來看,這將使得永久凍土所產生的反饋效應實際上無法逆轉。
最新模型預測表明,在高排放情景下,到 2100 年,永久凍土融化可能會釋放高達24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此類排放將嚴重削弱全球的減排努力,使北極的適應和碳穩(wěn)定不僅是一個區(qū)域問題,更成為關乎全球的碳穩(wěn)定和適應的必要之舉。
供不應求的適應融資
在2021年至2022年期間,全球氣候資金流動規(guī)模約達1.3萬億美元,但其中僅有630億美元用于適應項目。這遠遠低于2030年前發(fā)展中國家每年需2120–3660億美元的適應融資需求。適應性項目資金在氣候資金總額中所占比例仍然滯后,僅為5%至8%。
更值得關注的是地域分配極度不均。在2010年至2021年期間,流向北極地區(qū)的適應資金占比不到0.5%。受排放強度或GDP標準限制,北極原住民社群常被排除于資助范圍之外。他們只能依賴國家預算、慈善捐贈或零散補助,卻難以支撐長周期的搬遷或基礎設施加固。
因此,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島和北歐高維度地區(qū)的原住民只能依賴國家財政預算、慈善資源或零散的撥款來維持相關活動。但這些資金來源,往往不足以支撐長達數年的搬遷行動或基礎設施加固工程。
這一問題不僅涉及資金層面,在程序方面也存在深刻問題。適應氣候變化舉措既涉及基礎設施建設,同樣關乎自主行動能力。包括因紐特環(huán)北極理事會和薩米理事會在內的北極原住民組織,在關于適應全球目標以及損失與損害基金的正式談判中,大多時候處于缺席狀態(tài)。
這種將(北極原住民組織)排除在外的做法,有悖于《聯合國土著人民權利宣言》。該宣言明確規(guī)定,原住民有權參與涉及自身土地及生計的決策過程。
“抵抗、接納、直接行動”(RAD)框架作為一種頗具潛力的結構化氣候適應模式應運而生,在國家公園和遺產保護體系中尤為如此。然而,若缺乏能夠賦予原住民主導規(guī)劃與治理權力的制度性機制,這類框架極有可能流于形式,淪為空談,無法成為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行動方案。
COP30呈現了一個決定性時刻
第三十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必須借助第六十二屆附屬履行機構會議的勢頭,將北極地區(qū)納入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氣候適應視野。盡管此次會議設于亞馬遜流域,凸顯熱帶雨林與原住民托管的重要性,但同樣需要為高緯度地區(qū)的團結發(fā)聲。畢竟,亞馬遜與北極共同承載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陸地碳儲量,正處于可能引發(fā)連鎖反饋的生態(tài)臨界點,其穩(wěn)定關乎糧食安全、移民潮乃至全球氣候格局。
在貝倫(巴西城市,COP30舉辦地)參會的政策制定者們應當確保,在最新的全球適應目標中明確納入北極地區(qū)所面臨的脆弱性問題。北極地區(qū)的原住民組織必須被賦予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相關審議工作的資格,并切實保障其程序性參與權?!笆サ貋喐缇W絡”應將為北極地區(qū)氣候服務以及基于社區(qū)的搬遷計劃提供技術支持列為優(yōu)先事項。此外,“損失與損害基金”在制定資格準則時,應當充分考量地區(qū)脆弱性,而非單純依據收入水平進行劃分。
亞馬遜地區(qū)與北極地區(qū)的利益相關者之間開展知識交流,有望為氣候適應開辟新路徑,涵蓋從基于社區(qū)的森林監(jiān)測到沿海韌性系統的協同管理等多個領域。巴西在基于生態(tài)系統的氣候適應策略方面發(fā)揮著引領作用,在此基礎上,還應積極借鑒北極地區(qū)的生態(tài)保護實踐經驗,包括原住民的糧食主權以及永久凍土預警網絡建設等。
若不采取行動,北極地區(qū)極有可能成為氣候多邊合作進程中被遺忘的受害者:因其經濟狀況相對較好而不符合援助資格,卻又因生態(tài)環(huán)境過于脆弱而無法在缺乏外部支持的情況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zhàn)。第三十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提供了一個難得契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氣候適應問題——不應將其視為貧困地區(qū)的專屬訴求,而是看作在氣候負擔分配不均的全球背景下,所有地區(qū)都必須面對的共同課題。唯有秉持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包容性和前瞻性理念,才能夠實現從北極到熱帶地區(qū)的氣候正義。
新聞來源 | 挪威北極地區(qū)網
新聞提供 | 22計算機學院黃煒峰
文字翻譯 | 24英文學院劉宇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